Explore
Also Available in:

传说中的巨龙

作者:拉塞尔.格里格 (Russell Grigg)
译者:卢慧明(Candice Loh)
文章来源:Creation 14(3):10–14, June 1992

Dinosaur

恐龙在英国到处乱跑!它们是英国皇家邮政为庆祝英国著名解剖学家及古生物学家欧文(Sir Richard Owen)创造「dinosauria」(恐龙)一词 150 周年纪念,于 1991 年 8 月 20 日发行的一套五款恐龙邮票,包括禽龙(Iguanodon)、剑龙(Stegosaurus)、霸王龙(Tyrannosaurus)、原角龙(Protoceratops)及三觭龙

(Triceratops)。1「dinosauria」源自希腊语「deinos」(可怕的)及「sauros」(蜥蜴),1841年欧文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一次会议上,首次使用到这个专门名词。

欧文是英国比较解剖学上最杰出的专家,也是首位认识到这些生物属于一个前所未见特殊蜥蜴类的科学家。尽管现在人人都同意这个结论,然而,今日较少人知道,欧文反对达尔文和进化论,认为缺乏科学根据。2

自从发现恐龙以来,世界各地 50 个国家及地区合共至少有 280 枚(70 套)邮票是以恐龙为主题,这些国家及地区包括∶俄罗斯、摩洛哥、也门、尼加拉瓜、中国、蒙古、老挝、越南、古巴、英属南极洲领地。没想到的是,已被证实为虚构的雷龙(Brontosaurus),亦有两枚邮票是以它为主题,分别是美国的 25 仙邮票(图案是一对雷龙)及中非共和国的邮票(图案是一群雷龙)构的雷龙(Brontosaurus),亦有两枚邮票是以它为主题,分别是美国的 25 仙邮票(图案是一对雷龙)及中非共和国的邮票(图案是一群雷龙)。3此外,以霸王龙为主题的邮票,多过已发现的霸王龙化石数目 —— 迄今仅发现三副完正的霸王龙。4 进化论者相信,恐龙是进化而来,然而创造论者相信,恐龙是上帝创造的「地上野兽」之一,在创造周第六日与其他陆上动物一同被造(参阅创世记 1 章 24 至 31 节)。5 究竟谁对谁错?

进化论者对恐龙的预期

假如进化论是真的,我们会预期:

  1. 有化石证据显示恐龙的共同祖先。
  2. 有过渡类型化石证据显示各种恐龙特征的演变阶段,例如∶盔甲恐龙(剑龙)的骨质板和尖刺、有角恐龙(角龙)的一至七只角、鸭嘴恐龙(鸭嘴龙)的特殊喙状嘴、骨头恐龙(肿头龙)的厚头骨、飞行爬虫(翼手龙)的翼,以及各种海洋爬行动物的特征等。

事实上,化石纪录显示的所有恐龙都是完全成形,却不见恐龙祖先,而且没有一个恐龙化石可以称得上为过渡类型化石,显示恐龙在已知品种之间的进化过程。

创造论者对恐龙的预期

owen
英国解剖学家欧文(Sir Richard Owen)强烈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 欧文於1841年提出「恐龙」(dinosaur)一词。

另一方面,假如创造论是真的,恐龙是在创造周第六日被造的话,我们会预期:

  1. 在化石纪录中,突然出现恐龙化石,即是没有恐龙祖先和过渡类型化石。事实上,这正是观察所得。
  2. 假如恐龙是上帝在创造周第六日所造,大洪水时期地上所有生物每样一对要登上挪亚方舟,唯方舟能容纳如此巨型的动物吗?
  3. 恐龙上方舟

    首先, 并不是所有恐龙都是如此巨型, 许多恐龙都是较为细小的,例如像鸡一般大小的细颚龙(Compsognathus),以及鼠龙(Mussaurus)。鼠龙是迄今发现最细小的恐龙,头骨长度仅 32 毫米 6——大约一个普通万字夹的长度。第二,恐龙和现代爬行动物一样,通常都是生蛋的,相比鸟蛋的硬壳,恐龙蛋有革壳保护,而且今日的爬行动物在孵化后,会不断的长大。

    法国发现的全球最大恐龙蛋,长度 30 公分,曾于英国雷丁大学(Redding University)展出。来自同一地点的其他恐龙蛋,长度约 25 公分或有一个足球的大小,它们由一只巨型蜥脚类动物(sauropod)所生,属巨型四足食草动物。这些恐龙蛋的体积相对地细小,因为较大的蛋,需要有较厚的蛋壳保护,但假如蛋壳太厚的话,空气便不能流通供应氧气给蛋内的小恐龙,将来小恐龙亦难以破蛋而出。7

    所以,假如小恐龙的体积只有足球大小,我们可以合理假设,上帝引领儿童或青少年阶段的较大品种恐龙进入方舟,而毋须派祖父辈的恐龙上船!

  4. 第三,是我们可以合理预期,假如上帝在创造周第六日造了恐龙,许多国家必定有关于恐龙的传说,因为在大洪水后恐龙与人类曾经共存,直至后来它们才绝种。这些传说当然不会用到「恐龙」一词,我们刚才提到,这个专门名词直至 1841 年才被创造。我们预期这些故事会用到例如「怪物」或「龙」等其他字眼。
  5. 龙的传说

    事实上,世界各地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其中一个最古老的传说是古巴比伦史诗所描述的英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他在雪松林杀死了一只叫做 Khumbaba的巨型爬虫生物。8早期大不列颠人是欧洲最早记述爬虫怪物故事,其中一只怪物在公元前 336 年杀死和吞食了威尔士国王 Morvidus,另一位国王Peredur 则在威尔士一个名为 Llyn Llion 的地方把怪物杀死。9,10

    盎格鲁 —— 撒克逊(Anglo-Saxon)在古诗《裴欧沃夫》(Beowulf,公元 495 至 583 年)描述,古代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的裴欧沃夫杀了一只叫做格伦德尔(Grendel)的巨妖,以及它的母亲和几只海洋爬行动物,11 但最终他在 88 岁与一只飞行爬虫搏斗期间被杀死。古诗形容的这只生物与巨型翼手龙的特征脗合 ——它有 50 呎长(可能是翼展)。12 古诗对裴欧沃夫杀死的巨妖格伦德尔有以下描述:它明显年幼(人们知道它存在有12 年),像人以两足行走,有两只称为「eorms」的细小前肢,其中一只被裴欧沃夫扯掉;它以口杀人,拥有刀剑不入的皮革。13

    其他有关中世纪英雄与龙的著名故事,包括古代条顿人(Teutons)齐格弗里德(Siegfried)(有可能与古代斯堪的纳维亚(Norse)的西格德(Sigurd)是同一人,他杀死一只叫做 Fafnir 的怪物)、14 特里斯丹(Tristram)、亚瑟王(King Arthur)、兰斯特洛(Sir Lancelot),15 以及大名鼎鼎的圣乔治(St George),他

    是英格兰主保圣人(电影《The Great Dinosaur Myster》16 对恐龙传说有更详细描述)。

    有许多军队亦以龙为军旗图案。紫龙军旗成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仪式旗帜「drakonteion」;17 在英格兰被诺曼底公爵征服之前(1066 年的诺曼征服),尤瑟(Uther Pendragon,亚瑟王之父)以龙为王室军旗。其他以龙为军旗的国王包括理查一世(Richard I)于1191 年率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亨利三世(Henry III)于1245 年出兵威尔士。18

    在中国,龙是国家象征及王族徽章。在中华民国1911年立国之前,中国的第一面国旗是大清的王龙旗。

    无疑经过这么多年,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和图画已被加以润饰,然而,对于世界各地都有龙的传说这个事实,以及怪物杀人与已知恐龙化石的多项相似点,明显指向龙的传说是有事实根据。以龙为内容的现代儿童丛书,书上的插图都将龙神话化,但根据 Films For Christ 事工的泰勒(Paul Taylor)19 就此进行的详细研究指出,许多(或许大部分)讲述龙的历史故事,没有这想像元素,通常愈古老的故事内容愈真实,而愈近期的故事就愈多想像力。其中一个解释是,这证明恐龙开始绝种,故事作者因而可以自由地创作,把几只龙的特征合而为一,令故事变得更为精彩。

  6. 第四是我们可以合理预期,假如上帝在创造周第六日造了恐龙,圣经中必定有提及它们。

圣经里的恐龙

事实上,约伯记曾提及两只这样的动物。第一只是巨型的食草动物,可能是梁龙(Diplodocus)或长臂龙(Brachiosaurus):「你且观看河马(behemoth);我造你也造它。它吃草与牛一样 … … 它摇动尾巴如香柏树 … … 它的肢体彷佛铁棍 … … 河水泛滥,它不发战 … … 」(约伯记 40 章 15 至 24 节)第二只是巨型的喷火动物,就像细小的放屁甲虫拥有的爆炸制造机制,这只大海龙亦可能有一个爆炸制造机制,使它成为一只真的喷火龙:「你能用鱼钩钓上鳄鱼吗? … … 它的气点着煤炭,有火焰从它口中发出 … … 」(约伯记 41 章 1 至 34 节)

有趣的是,在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圣经》英译本(King James version),「dragon」(龙)一词在旧约曾被使用逾 20 次,20其中一个是用来比喻埃及的法老王为大鱼(dragon)(参阅以西结书 29 章 3 节);其余是指动物,例如「 … … 践踏少壮狮子和大蛇(dragon)」(参阅诗篇 91 篇 13 节)、「我必使耶路撒冷变为乱堆、为野狗(dragon)的住处 … … 」(耶利米书 9 章 11 节)这有着特别的重要性,因为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圣经》英译本是在公元 1611 年出版,即是说,差不多 400 年以前,《圣经》的译者乐意使用「dragon」一词,并肯定读者会明白它的意思,不会误会为神话。

结论

创造论模型对恐龙的预计和预期皆能应验,然而进化论模型对恐龙的预计和预期却无一应验。所以我们得出的合理结论是,假如进化论者不锁定恐龙是在千万年前绝种的假设,对于恐龙和人类在世上共存的想法便不成问题。由亚当时期开始,恐龙和人类在地球上同时存在,直至恐龙和许多其他生物渐渐绝种,于世上消失。

参考文献及注解

  1. The Iguanodon is the only one of the five dinosaurs that has been found in Britain and was the first such fossil found, in 1822, by Dr. Gideon Mantrell and his wife Mary Ann; the others have all been found in North America. 回上一頁
  2. Ian Taylor, In the minds of men, 1984, TFE, Publishing, Toronto p. 210. 回上一頁
  3. The bones of Brontosaurus or ‘thunder lizard’, so named because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ground must have thundered when he walked by, were discovered to have the head missing. To remedy this manifest deficiency, a scientist added a skull found five or six kilometres away, but told no one about this. Alas, it was not a true match. The head belonged to a previously discovered dinosaur named apatosaurus; the body was that of a diplodocus. So, the best known of all dinosaurs, brontosaurus, never existed!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see Ken Ham, Andrew Snelling, Carl Wieland, The Answers Book, Creation Science Foundation Ltd, Queensland, 1990, page 25. 回上一頁
  4. Andrew C. Scott, ‘Geology on Stamps: 150 years of dinosaurs’, Geology Today, September–October, 1991, pp. 187–189. 回上一頁
  5. The flying reptiles, such as pterodactyles, and the marine reptiles, such as plesiosaurs, are not strictly dinosaurs. These were created on Day 5 of Creation Week, along with the birds and other sea creatures, such as fish and whales. (Genesis 1:20–23). 回上一頁
  6. Alan Carig, A New Look at Dinosaurs, Rigby publishers, Adelaide. 1985, p. 113. 回上一頁
  7. ibid, pg. 144. 回上一頁
  8.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62, Vol. 10, pg. 359. 回上一頁
  9. Bill Cooper, ‘Anglo-Saxon Dinosaurs described in early historical records’, pamphlet No.280, Creation Science Movement, Portsmith, UK, 1992. 回上一頁
  10. This story was translated from Welsh into Latin by Geoffery of Monmouth. 回上一頁
  11. Some of these creatures are portrayed in the serpentine figureheads of Saxon and Danish ships that have been disinterred in recent years. 回上一頁
  12. Ref. 8. 回上一頁
  13. Ref. 8. 回上一頁
  14. According to the Voisunga Saga, source: reference 8. 回上一頁
  15.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62, Vol. 7, pg. 569. 回上一頁
  16. Made by films for Christ from Arizona, and available from them. 回上一頁
  17. Reference 14, pg. 570. 回上一頁
  18. Ibid. 回上一頁
  19. Paul Taylor (Films for Christ)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of February 14, 1992. cccc 回上一頁
  20. Young’s Analytical Concordance to the Bible.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