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Also Available in:

恐龍的軟組織

進化論者無路可走,為了保衛“億萬年”的意識形態,只能在鐵上做文章。

作者: 卡爾文•史密斯(Calvin Smith1
翻譯:中國創造論團契 (chinesecreationscience.org)
校對:黃逸恒博士

圖片源於史懷哲(M. Schweitzer)Dinosaur-bone-cells
她從短冠龍的化石中發現了骨細胞,顯示出經典的形態,包括細胞核,並連接原纖維,這塊化石據說已經有8000萬年的歷史了!
發表時間:2014年1月28日

恐龍的骨骼化石中有軟組織! ? 幾乎每一次當螢幕上放出2005年《科學》期刊上的幾幅照片時,國際創造事工的講員都會看到在場觀眾將信將疑的表情。這些圖片清晰地顯示了有彈性的血管分支和紅細胞,以及柔軟、有彈性的韌帶,而它們是取自一塊據說有6800萬年曆史的霸王龍骨頭。古生物學家瑪麗•史懷哲博士(Dr Mary Schweitzer)的非凡發現震驚了科學界。

接連不斷的發現

經過最嚴格的測試和資料覆核之後,現在許多進化論者承認,在恐龍化石中發現軟組織和有機物的現象不僅存在於一兩個樣本中,而是有超過三十個樣本2。他們現在必須解釋這些極其微妙的軟組織結構為什麼能夠在漫長歲月中保存下來。

除了軟組織之外,恐龍化石中還能檢測到蛋白質的存在,如膠原蛋白、血紅蛋白、骨鈣素3,4、肌動蛋白和微管蛋白。進化論者必須對此作出解釋,因為這些複雜的生物大分子隨時不斷地降解成簡單的小分子。

不僅如此,在許多恐龍化石中,骨基質都保存得十分細緻,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完整的骨細胞的很多細節。史懷哲甚至已經提取到更脆弱、更複雜的分子——DNA的片段。通過對骨細胞進行標記,研究者有高度的把握,這些DNA片斷確實是恐龍DNA。5

還有報導稱在恐龍骨骼化石中發現了衰變很快的放射性碳14,按照碳14的衰變率,經過100萬年之後化石中不可能有任何碳14遺存。6

此外,最近發現的一些含有軟組織的恐龍標本,比2005年史懷哲博士最初使用的標本早數百萬年(按他們的年代)。一篇文章寫道: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其他化石,找軟組織,發現侏羅紀(距今1.455億年到1.996億年)的樣本中有大約一半含有軟組織…』7

進化論時間框架的嚴重問題

相信蛋白質可以保存數千萬年需要巨大的信心。根據一篇發表在《生物化學家》(The Biochemist)科學期刊中的實驗報告,即使儲存在0°C,膠原蛋白也會在三百萬年內完全降解8。但進化時間框架的力量,使很多人寧願選擇相信不可能的假設,也不接受明顯的事實——這些化石並沒有像進化論者所說的那樣古老。

圖片來源:M. H. Schweitzer200532421
這些照片來自史懷哲之後(2005年)的一篇論文,報導軟組織的發現,同時也進一步確認了紅細胞的存在。參見Still Soft and Stretchy
左圖:在霸王龍骨骼中的柔軟分支結構,經證實是『血管』。如果這些骨骼的歷史有6500萬年的歷史,就不可能會看到血管等軟組織。
右圖:這些微觀結構能夠從一些血管中擠出來,而且據研究員說這些『看起來像細胞』。那麼,史懷哲博士應該問同一個問題:『這些細胞怎麼能保存6500萬年?』

《國家地理》雜誌上有一篇題為『許多恐龍化石可能還有軟組織』的文章9,說明科學界預期在恐龍化石中還能發現更多的軟組織。近幾年來,這些發現使進化論者感到非常苦惱,因為他們在進化(所謂的億萬)時間框架內要解釋這個事實,非常困難。不用說,化石中軟組織的發現能用聖經(年輕地球的)時間框架進行合理的解釋。幾乎可以肯定,這些都是在《創世記》洪水中被掩埋的生物,它們的歷史大約是4400年前。

雖然這些事實沒有被隱藏,但也絕對沒有在博物館或科普節目中廣泛地宣傳。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完全不知道恐龍的化石中有軟組織。這一點不奇怪,畢竟岩石和化石如果沒有億萬年的歷史,進化論就徹底垮臺了。我們可以預測,一些進化論者會不失時機,千方百計地懷疑已有的事實。史懷哲博士(一個進化論者,雖然是相信某種有神進化論10)說:

『我的一位論文審稿人告訴我,他不關心數據說明的是什麼,但他知道我找到的東西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回覆說,「要怎樣的資料能夠說服你呢? 」他說,「沒有。」』11(這不是一個審稿人應有的科學態度)。

如何回答?

「生物膜!那是生物膜!」,面對這些『該死的』證據,一些急於求解的進化論者聲稱史懷哲博士發現的血管只不過是生物膜(近期的細菌活動的產物)12。在國際創造事工的講座上也有遇見質疑人士嚷道『生物膜』的情況。在反對創造論者的博客網站中和聊天室中,當創造論者提出這個話題時,進化論者就以生物膜搪塞。

但是,即使那些血管真是生物膜,在恐龍化石中發現的蛋白質和DNA仍舊是個問題13。然而,在任何情況下,「生物膜」很少能夠存留超過幾年,史懷哲已經有力地論證了化石中的血管不是生物膜。14

新出路?

最近有許多科普文章稱史懷哲博士可能已經發現了答案。她之前已經提出一個可能性,即鐵可能有助於保存恐龍軟組織,因為鐵可以説明交叉耦合與穩定蛋白質以防止降解,同時起到一種抗氧化劑的作用15。現在她似乎正在測試這個想法。以下是從文章中摘錄的兩段,以概括這一新假說:

•『北卡州立大學(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的最新研究表明,鐵可能使恐龍化石中古老的軟組織得以保存,但也可能使這些組織難以被檢測到。』
•『瑪麗∙史懷哲的最新研究表明,恐龍化石中存在血紅蛋白—一種在紅細胞中運輸氧氣的含鐵分子,血紅蛋白可能是保護和隱藏化石中的原始古老組織的關鍵因素。』16

下面一段評論則是來自另一篇文章,該文章進一步解釋道:

『自由基17導致蛋白質和細胞膜打結,』史懷哲說,『它們的作用基本上與福爾馬林(formaldehyde)類似。』
『當然,福爾馬林能保存生物組織。原理就是使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連接,或交聯,這使得這些蛋白質更耐腐蝕。』18

史懷哲在她的專業論文中說:

在室溫(25°C / 77°F)的條件下,血紅蛋白(HB)使生物組織的穩定性增加超過200倍,保存期從大約3天延長到兩年多。19

留給公眾的印象

這一論點的力度就在於它看上去好像很簡單。普通大眾可能會想,『哦,我懂了,鐵可以作為像福爾馬林那樣的保鮮劑,標本科學家使它來保存物品。就像我在實驗室見過的那些保存在玻璃罐裡面的動物標本一樣。所以在恐龍血液中的鐵也一定會像這樣保存有機的組織。而科學家比我更加清楚地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我明白為什麼恐龍化石裡還有軟組織了…』

實際上這是非常有策略性的做法。他們宣佈找到了『答案』可能就已經削弱了創造論者在這個問題上的有利地位,減少了這個問題對進化論者的衝擊。這樣一來,創造論者如果提到恐龍化石中發現軟組織的事實,普通大眾就不會感到驚訝,因為他們認為進化論科學家對這個問題已經提供了解釋。創造論者認為恐龍是最近才滅絕的想法才是令人匪夷所思!

問題

然而,即使是面對不太嚴格的審查,史懷哲的『答案』也是站不住腳的。在她新論文中所討論的實驗條件完全不能代表自然中恐龍骨頭所處於的真實條件。相反,她描述的軟組織保存的試驗其實是『最好的情況和最差的情況』的對比。

『他們將一組(鴕鳥)血管浸泡在由紅細胞組成的、富含鐵的液體中,而另一組則浸泡在水裡。浸泡在水中的血管幾天後變成了令人作嘔的腐臭之物了。而浸泡在血紅細胞中的血管,在室溫下放置兩年後仍可辨認。』20

在她論文的補充材料中描述,她使用純的血紅蛋白來浸泡血管,而不是溶解的細胞或其他在動物屍體中可能出現的物質。(血管浸泡在實驗室製備的血紅蛋白中,根本不能代表處於正在分解的骨骼中的實際情況)。

也可能有人會懷疑高濃度的血紅蛋白是否能夠代表現實的情況。 雖然不切實際的高濃度血紅蛋白可能使血管在一段時間內不腐爛,低濃度的血紅蛋白不一定會有類似的效果。事實上,富含血管的組織,如肺和腮,常常很快就會腐爛。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一條死亡的姥鯊,它的鰓腐爛,以致人們曾以為是蛇頸龍。21

因為血管在兩年後仍然可以『辨認』,就認為血管可以保存7000萬年(差3500萬倍),這實在需要認知上的巨大飛躍。

而且,認為鐵能擁有像福爾馬林那樣好的防腐效果是不合理的,福爾馬林能夠使蛋白鏈之間直接形成共價交叉鏈,鐵是不可能達到這樣效果的。即使我們假設鐵有像福爾馬林那樣的防腐能力(這樣假設只是為了討論這個問題),但有什麼理由相信福爾馬林可以使軟組織和細胞的細微結構可以保存數千萬年?福爾馬林被廣泛地用於屍體的防腐,但是只是使腐爛的速度慢下來,而並不能阻止無情的分解和腐爛的過程。在列寧逝世僅僅90年左右之後,他的遺體公開展出時,已經被廣泛地懷疑是偽造的,或者是經過人工美化的,因為遺體看起來『太好』了。儘管如此,最近遺體的照片相比於其早些時候的照片,遺體的狀態已經是明顯地變差了。

在史懷哲的血紅蛋白實驗中,血管得以保存很可能是因為它被『泡醃』了,使細菌和酶都難以將血管降解。這需要高濃度的溶液作為泡醃劑(通常是高濃度鹽及酸性的條件)。如果這是實驗中血管沒有腐爛的真正原因。那麼在低濃度溶液的環境中(在生物組織中通常是低濃度的情況),鐵就不能起到防腐的作用。

即使高濃度的溶液能夠在所觀察的兩年時間內保存血管,但也不能證明其在巨大的時間跨度中能夠保存血管。因為經過幾百萬年的時間,即使沒有酶和細菌降解這些軟組織,它們也會分解消失。DNA和蛋白質最終會分解成簡單的化學分子,尤其是這些大分子與水反應,則分解得更快。進化論者同樣也意識到這一點:

細胞死亡後,酶開始分解構成DNA骨架的核苷酸之間的化學鍵,微生物也會加快分解的速度。然而,長期來看,與水的反應被認為是大部份化學鍵分解的原因。地下水幾乎是無處不在的,所以被掩埋的骨頭中的DNA,理論上會按照一定的速率分解。22

一個滴水不漏的論證?

史懷哲博士需要面對的另一個難題就是掩埋環境。一篇文章說:

『如果骨中的血紅蛋白掩埋在乾燥的砂岩環境中,不接觸細菌,就可能得到長時間的保存』23

為強化這一觀點,另一位研究人員說:

『骨頭掩埋在砂岩,砂岩多孔,可能吸掉能夠分解骨頭的細菌和活性的酶。』24

然而,多孔物質能夠吸收細菌和酶的同時也更容易在幾百萬年內被水滲透,使骨頭與地下水接觸,從而加速其分解。但是,即使假設掩埋的骨頭沒有接觸水、輻射、細菌或酶的分解作用,對骨骼中DNA分解速率的測量結果表明,DNA無法保存6500萬年(恐龍滅絕至今的年代)。即使骨中的DNA凍結在-5°C(23°F)的條件下,在700萬年內DNA就會完全分解成核苷酸:

『即使在最好的環境下保存,在-5°C,我們的模型預測,在680萬年後,DNA鏈中將沒有任何完整的化學鍵(剩下的DNA的平均長度= 1 個鹼基對)。該研究結果表明,從8000- 8500萬年前的白堊紀骨骼中要成功地擴增出174個鹼基的DNA片段是完全不可能的。』25

一個思想實驗

為看清『億萬年』的觀點所存在的問題,暫且假設他們的毛細作用可能解決水滲透的問題,甚至假設鐵保存骨頭的效果與福爾馬林一樣好,我們也可以設想以下的實驗(只是在思想中進行實驗,因為實際的障礙是幾代人在有生之年還不能在實際操作中完成這個實驗)。

图片来源:Caitlin SmarttFormaldehyde

在實驗室準備一個標本,將它放在一個充滿福爾馬林的罐子裡(即使假設罐子被完全密封等),然後把它埋在地裡,被岩石包裹著,為了便於分析,保持周圍的環境恒定在0攝氏度。但這樣脆弱的生物大分子仍然會受到熱力學作用而分解。即使在這樣的低溫條件下,生物大分子中的原子和分子總是在運動。因此在史懷哲提出發現恐龍化石存在軟組織之前,沒有任何科學家會說,這樣一個實驗中能夠將7000萬年前的骨頭中的血管,精緻的細胞結構,DNA和蛋白質保存下來,如果真有,輕則會被嘲笑,重則是被建議到精神科進行檢查。史懷哲在早些時候(2010年)評論中有很好的科學依據:

『想想看,按照化學和生物學的規律,以及一切我們所知道的知識,這些軟組織應該消失了,應該是完全分解。』26

那麼史懷哲博士和她最近的『鐵有保存生物組織的作用』的發現顯示了什麼呢?她證明了紅細胞的鐵顯然有一些特質,很可能能夠保存軟組織,至少在人為地提高鐵的濃度時,有這樣的保存作用。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這個『』鐵能保存軟組織的理論『』,根本不會威脅聖經神創論者的觀點,相反很可能發展為一個支持神創論者的論據,它可能有助於解釋這些脆弱的軟組織為什麼能夠保存幾千年。在早些時候,此最新的實驗結果發表之前,我們對她的發現做出了以下評論:

『其實,到目前為止,從聖經創造論的角度來看這都是合理的。對一些蛋白質的分解速率的測量結果,符合 4500年的觀點(自洪水以來4500年),而不是億萬年。然而,在4500年前的骨頭中不但看到蛋白質,甚至看到細胞的微觀結構,這仍然是出乎意料的,因為它們通常很容易被細菌分解。這些觀點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它們能夠保存幾千年。但若說它們能夠保存億萬年,這實在難以置信……上述的保存方式畢竟無法阻止它們在漫長的年代中水解。』27,28

結論?

在最近的報告中提出鐵作為防腐劑的觀點,可以從中看出進化論者的問題,即使不是原形畢露,也是可見一斑。在本應該有億萬年歷史的生物化石中發現了豐富軟組織的這個事件已經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局面。進化論者知道他們需要面對恐龍骨頭化石中還存在軟組織的問題,而他們到目前為止的回應仍然遠未能讓人信服。

也許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時間框架的影響力,即『漫長歲月』的意識形態。對這項發現的直率的、符合科學的反應,應該是相信科學的規律和觀測結果,即軟組織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降解,然後嚴肅地質疑『億萬年』的概念。然而面對著今天被普遍接受的世俗宗教,這樣做在意識形態上的衝擊會像引爆核彈頭一樣。『世界是自發形成的』是這種宗教的基礎,該過程絕對肯定需要億萬年。所以,面對恐龍骨骼中的軟組織這個證據,進化論者還在絕望中繼續尋找某種保存軟組織的機制。即使是看起來有半點道理,也能當作進化信仰系統中的救命稻草。

參考文獻及註解

  1. 感謝以下幾位同事的投入和協助,尤其是Dominic Statham, Jonathan Sarfati, 和 Carl Wieland. 回上一頁
  2. Catchpoole, D., 20年來的恐龍焦慮, Creation 36(1):12–14, 2014; creation.com/恐龍焦慮. 回上一頁
  3. 還有其他幾位研究院發現了一些定年為1.2億年的骨蛋白:參見Embery G. and six others,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aceous material in the bone of the dinosaur Iguanodon, Connective Tissue Res. 44 Suppl 1:41–6, 2003. 摘要中提到:『早期洗脫物與骨鈣素抗體發生免疫反應。』 回上一頁
  4. Sarfati, J., Bone building: perfect protein, J. Creation 18(1):11–12, 2004. 回上一頁
  5. Schweitzer, M.H. et al., Molecular analyses of dinosaur osteocytes support the presence of endogenous molecules, Bone, 17 October 2012 | doi:10.1016/j.bone.2012.10.010. 回上一頁
  6. Wieland, C., Radiocarbon in dino bon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sult censored, creation.com/c14-dinos, 22 January 2013. 回上一頁
  7. Pappas, S., Controversial T. Rex soft tissue find finally explained, livescience.com/41537-t-rex-soft-tissue.html, 26 November 2013. 回上一頁
  8. Nielsen-Marsh, C., Biomolecules in fossil remains: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endurance, The Biochemist 24(3):12–14, June 2002; www.biochemist.org/bio/02403/0012/024030012.pdf. 回上一頁
  9. 很多恐龍化石中都有可能發現了軟組織, 2010年10月28日, 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6/02/0221_060221_dino_tissue_2.html. 回上一頁
  10. Catchpoole, D., and Sarfati, J., ‘Schweitzer’s Dangerous Discovery’, creation.com/schweit, 19 July 2006.一個信仰主義者(fideism)是無視證據,以『盲目的信心』相信又常常誹謗那些用證據指出基督教信仰的理據的人。 回上一頁
  11. Yeoman, B., Schweitzer’s Dangerous Discovery, Discover 27(4):37–41, 77, April 2006. 回上一頁
  12. Kaye, T.G. et al., Dinosaurian soft tissues interpreted as bacterial biofilms, PLoS ONE 3(7):e2808, 2008 | doi:10.1371/journal.pone.0002808. 回上一頁
  13. Wieland, C., Dinosaur soft tissue and protein—even more confirmation! J. Creation 23(3):10–11, 2009; creation.com/schweit2. 回上一頁
  14. Wieland, C., Doubting doubts about the Squishosaur, creation.com/squishosaur-doubts. 回上一頁
  15. Schweitzer, Ref. 5. 回上一頁
  16. Iron preserves, hides ancient tissues in fossilized remains, NC State University, November 26, 2013, news.ncsu.edu/releases/schweitzer-iron. 回上一頁
  17. 這些是外部電子沒有配對的分子、化合物和離子,它們化學性質非常活潑。 回上一頁
  18. Pappas. Ref. 7. 回上一頁
  19. 她的專業文章是:Schweitzer, M.H. et al., A role for iron and oxygen chemistry in preserving soft tissues, cells and molecules from deep tim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81(1775):20132741, 27 November 2013 | doi: 10.1098/rspb.2013.2741. 回上一頁
  20. Pappas. Ref. 7. 回上一頁
  21. Jerlström, P. and Elliot, B., Letting rotting sharks lie: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Zuiyo-maru carcass was a basking shark, not a plesiosaur, J. Creation 13(2):83–87, 1999; creation.com/plesiosaurs2. 回上一頁
  22. Kaplan, M., DNA has a 521-year half-life [at 13.1°C]: Genetic material can’t be recovered from dinosaurs—but it lasts longer than thought, Nature News, 10 October 2012, doi:10.1038/nature.2012.11555 (Comment on Allentoft et al., ref. 25). 回上一頁
  23. Iron preserves, hides ancient tissues in fossilized remains, NC State University, November 26, 2013, news.ncsu.edu/releases/schweitzer-iron. 回上一頁
  24. Pappas. Ref. 7. 回上一頁
  25. Allentoft, M.E. et al., The half-life of DNA in bone: measuring decay kinetics in 158 dated fossils, Proc. Royal Society B 279(1748):4724–4733, 7 December 2012 | doi:10.1098/rspb.2012.1745. 回上一頁
  26. Nova Science Now: T. rex blood? Preserved soft tissue, including possible blood vessels and red blood cells, are turning up in dinosaur fossils, PBS, 24 July 2007, www.cross.tv/21726. 回上一頁
  27. Compare Sarfati, J., Origin of life: the polymerization problem, J. Creation 12(3):281–284, 1998; creation.com/polymer. 回上一頁
  28. Sarfati, J., 恐龍骨骼中的DNA和骨細胞, J. Creation 27(1):10–12, 2013; creation.com/恐龍DNA. 回上一頁